上海发布新一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案,有哪些新侧重?
为突破制约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上海发布新一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10月12日下午,上海市科委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近日印发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动力持续增强,在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转化成果。在重点任务方面,实施6项行动、18项任务。
具体指标方面,到2027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科研事业单位累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达到100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企业超过2000家;培育概念验证中心、开放式创新中心、技术转移机构100家以上,引育专业化、复合型技术经理人3000名以上。
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建设处处长张励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介绍,与前两轮相比,本次主要突出深化改革与政策落地、强化场景驱动与要素融合、深化价值认同与生态共育,加大部门协同与政策供给。
比如在“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面,新一轮行动方案重点聚焦三个方面:畅通转化通道、健全制度保障、营造良好氛围。
2023年11月,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正式启动,3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截至目前完成或正在推进的赋权成果98项,转化金额近8.7亿元,推动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或合规整改的公司50家。
他说,接下来将全面推进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鼓励通过“赋予所有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实现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允许对科研人员过往创业行为进行合规整改;推动符合尽职免责条件的科技成果转化不纳入国有资产绩效和保值增值考核范围。而且,引导科研事业单位强化成果转化主体责任,加强内部协同,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单列管理等各项制度。
作为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来源的高校,将有哪些重点措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上海市教委科研处副处长葛昊介绍,接下来有几个重点措施落实,首先就是支持上海高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性改革。他表示,在本次改革中,非常强调高校要以系统性思维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能把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割裂来看、分块使力。要形成校内技术转移、科技、双创、人事、国资、大学科技园等部门紧密协同的工作机制。
此外是加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技园专业化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探索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葛昊透露,为进一步畅通从源头创新到成果产业化全链条,打通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双向奔赴的快车道,根据相关工作部署,市教委也在积极研究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方案,推动高校科研体制、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例如将探索联合“链主”企业、高校等各方力量,组织“科学家+工程师”联合攻关,以任务汇聚一批专业人才和团队,形成可转化成果和创新人才的蓄水池。
自2015年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以来,上海市于2017年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并据此接续实施两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年行动方案。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技术合同50824项,成交金额4850.21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167%,较2016年增长4.9倍。2023年,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180亿元,同比增长26.6%。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