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经济学家献策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第十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颁奖典礼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论坛上,多位经济学家从创新驱动、构筑竞争新优势、开放构建全球价值链等维度建言献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以《全球南方现代化:来自中国的有益启示》为题发表演讲并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截至今年6月,中国已签署22个自贸协定,涉及2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涉及20个南方国家。中国获得的启示包括:通过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推动经济发展,锁定政策红利;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订和修订,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通过改革开放要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在中国过往经验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
赵忠秀认为,全球化的底层逻辑尽管现在遭到了冲击,但并没有变,“小院高墙”是不长久的。南方国家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在提升,这既有强劲的国内供应链和需求的内在驱动,也有“通过进口推动出口,提高资本劳动比率融入区域内大国生产网络”的外在驱动。中国通过更有价格竞争力的中间产品促进了全球市场竞争,为南方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提供了机会。中国通过提供经济生产要素和开放市场,促进了全球生产和贸易的多样性,帮助南方国家融入国际市场,推动其经济发展和技术升级。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指出,当前百年变局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相交汇,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演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国充分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开辟发展新领域,塑造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
沈坤荣认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他深入分析了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城市群统筹发展以及健全完善分配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出地方政府应该加强科技投入,实现产城融合。这就需要设计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形成一系列的共享,打通实现消费的痛点和堵点。
沈坤荣强调,要跳出当下、跳出经济,从历史的纵深看待经济运行的变化,从全球经济版图看待中国的崛起。“我们要正确地理解,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开拓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的新局,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以深层次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认为,在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发展、产业结构演进出现了新特点,加快结构调整的紧迫性越来越强。通过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当前引领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入现代化强国的行列。
张建华指出,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工业“大”而不“强”,虽然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许多产品仍处在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加剧,缺乏自主创新的持久驱动力。我国产业结构的矛盾,已经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变为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专业化等关键环节滞后的制约,这些矛盾也直接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生产方式转型速度的提升,导致我国资源、能源和环境难以持续。
张建华认为,从创新视角思索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需要建立一个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指导,探索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路径,需要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提供一套可靠可行的创新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一是应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地区收入状况和区域发展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举措,切实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二是在区域层面培育创新体系,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各个地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会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就意味着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创新政策。三是在模块化分工、产品内贸易两种新形式下,构建国内价值链、提升国际分工水平和国际价值链地位,处理好内需和外需、构建国内价值链和融入国际价值链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