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实:人民币国际化拾级而上“东风”已至|国庆大咖谈(4)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大事总是成于正确的时机。

人民币国际化是大事,也是大势。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中国高举对外开放大旗的主观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所伴生的客观趋势。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而当下恰恰是拾级而上的重要契机。

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势在必然。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安排,强调了“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性,从金融法规、金融监管、宏观政策、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中心和金融产品等众多维度谋划了金融强国的战略选择,打造“强大的货币”是金融强国的首要目标,国家战略的整体谋划为人民币国际化拾级而上夯实了长期基石。

另一方面,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正当其时。2024年9月下旬以来,国内外经济金融政策环境急速变化,美联储以超预期幅度正式进入降息周期,中国则密集公布了一系列大力度的扩张性财政货币举措,全球金融市场闻风而动,中国资产受到资金热情追捧,美元走弱,人民币走强,市场氛围的快速变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拾级而上创造了时间窗口。

我们认为,从金融高水平开放、离岸市场发展和数字化浪潮三个维度审视,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东风”已至、未来可期。

首先,金融高水平开放给人民币国际化拾级而上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中国在金融开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设了坚实的根基。

第一,金融开放的深化体现在资本市场准入的放宽上。自2018年起,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步伐显著加快,包括放宽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及逐步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等。这些措施直接促进了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加速布局,提升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7月期间,中国股票市场共录得41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债券市场资金流向也在2023年下半年逐渐发生转变,特别是从第四季度开始,中国固定收益资产的现金净流入量显著增加。这表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持续看好。尽管全球市场波动加剧,但外资流入的态势依然不减。未来,中国经济“增质”与金融高水平开放相互促进的正面效应将不断加强。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金融市场的开放紧密相连。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从贸易结算货币到投资储备货币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性增强的结果。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从2016年的1.07%上升至2024年二季度末的2.14%,反映出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在二十届三中全会“推进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的要求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有望不断完善,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或将持续增加,而这些都将是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例证。

第三,金融市场的开放也体现在债券市场的国际化上。债券通机制的建立与扩展,特别是“南向通”的推出,使得国内外资金双向流动更加顺畅。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其债券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在2023年的发行额按年增加了18.2%,至7858亿元人民币(约1106亿美元)。这些进展不仅提升了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权重,也增强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为人民币成为全球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基础。此外,金融开放还促进了金融基础设施的国际化对接。通过加入国际指数(如MSCI、富时罗素)提升了A股市场的国际可见度,吸引更多外资流入。此外,中国正致力于进一步稳慎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这将有助于推进中国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市场透明度以及强化投资者保护。同时,中国还在持续推动与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提升监管透明度和国际合作水平,为人民币国际化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离岸市场茁壮成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拾级而上创造了有利条件。人民币离岸市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离岸“绿洲”不仅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树提供了丰饶的养分,也成为了全球金融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其地位举足轻重。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8月,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同时,香港也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处理的人民币交易量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同样可观,点心债发行量稳步增长,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选项,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门户的地位。伦敦,作为欧洲最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其人民币业务也持续扩张。英国政府与中国央行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额度高达数百亿英镑,彰显了双方深化金融合作的决心。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人民币计价金属期货合约的成功推出,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开辟了新领域。此外,伦敦金融城的人民币清算行业务量持续增长,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流通。新加坡、法兰克福、巴黎等其他离岸人民币中心也各自发挥特色,形成了多元化的全球人民币离岸网络。它们在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人民币融资渠道、推动人民币产品创新等方面各展所长,共同为人民币国际化构建了更加立体和广阔的舞台。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的设立,为人民币国际化探索了更多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的空间。例如,上海自贸区推出的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体系,大大便利了跨境资金流动,为离岸人民币回流境内提供了便利渠道。同时,上海正积极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落户,推动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丰富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数字化浪潮为人民币国家化拾级而上打开了潜在空间。在数字化时代,金融创新成为推动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而数字人民币(e-CNY)无疑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引领着数字浪潮。作为全球最早启动数字货币研发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在国内多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试点测试,也在跨境支付领域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数字航道。数字人民币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法定数字货币,既保留了现金的匿名性特征,又具备电子支付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为用户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全新体验。目前,中国数字人民币试点项目已覆盖17个省份的26个试点地区,涉及零售消费、公共服务、交通出行等多个场景。目前,仅上海就已经落实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超过140万个。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数字人民币在国内市场的广泛应用与接受度,符合“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的期望,为人民币的数字化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国内基础。

在跨境支付领域,数字人民币的探索更为引人关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方面扮演了核心角色。依托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的政策优势,上海正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试验,力求构建高效、低成本、安全的跨境支付体系。例如,通过与香港、新加坡等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协作,开展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汇款和贸易结算测试,不仅大幅提高了交易速度,降低了手续费,还增强了交易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为解决传统跨境支付存在的痛点提供了新方案。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还着眼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贸往来,为沿线国家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手段。通过与当地支付系统对接,数字人民币为沿线国家的小额贸易、旅游消费等提供了新的支付选项,有助于增强人民币在区域经济中的流通性与影响力。同时,数字人民币的技术特性也为打击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从而提升了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此外,数字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的开放态度同样值得瞩目。遵循《决定》中“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改革路径,中国央行与其他国家央行及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探讨数字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机制、跨国监管协调等问题,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有序的国际数字货币生态系统。这种开放合作的策略不仅促进了国际社会对数字人民币的理解与接纳,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的可行途径。

(作者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