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 孔子周游列国:和学生走散被当做“丧家犬”

在鲁国从政失败后,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漂泊四方。他周游了多少国家呢?《史记》上说七十多个。现在有文献可考的,是这样一些国家: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小的地方有匡、蒲、负函(今河南信阳长台关附近)等。

孔子南行只到负函之地,就是今河南信阳一带,此后就再也没往南走了。有诗说孔子西游不到秦,实际连晋也没到;向南,没有过淮河、汉水。十几年大体就在中原偏东南的一些国家来来往往。大概他是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六十八岁才返鲁,一共是十四年。

经出版社授权,第一财经节选《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一书中的内容,讲一讲孔夫子的旅行故事。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

离开宋国后,孔子一行没有去陈国,而是掉头往西,来到了郑国。有学者对孔子到这地方,有一个聪明的猜测,说这是怕(宋国当时的大司马)桓魋追杀。桓魋知道孔子往陈国去,派人朝那个方向追,孔子就往郑国都城走。这样孔子一行辗转来到了郑,也就是今天河南的新郑。他在这里不但没有得到机会从政,还恰逢郑国有乱子,孔子和学生走散了,只剩下孔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郑国的城门旁边张望等待。子贡这时跟随着孔子(孔子周游时,学生有时会离开一阵子),就找老师。但在稠人广众之中寻人,颇不容易,所幸的是老师长相有特点。结果子贡向一个人打听,问对方是否见到他的老师。那人一看,子贡是外地来的,想起了刚才在城东门看到的一个老头儿,就说:“你问对了。刚才看到一个人,他额头像尧,脖子似皋陶,肩膀类子产,可是呢,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乎若丧家之狗,正在城东门那里张望等待,那人是不是你老师啊?”子贡顺着郑国人提供的线索,找到了孔子,就把刚才郑国人的描述说给老师听。孔子听完,呵呵笑了,说:“我长得像这个,像那个,都是外形,是次要的事,不打紧;但说我像丧家狗,是对的,传神啊!”

这就是孔子“丧家狗”典故的来历。关于“丧家狗”,古代的注解,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流浪狗,而是有丧事家的狗,就是死了主人的狗。不管如何,在没了主人这一点上,与今天的流浪狗还是一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孔子的确找不到主人,找不到归宿。可是在精神上,孔子又何尝一日“丧家”呢!孔子是不是“丧家狗”,就需要后人妥善理解了。

在郑国,师生们除了有一次在荒乱中走散的记载,其他就不得而知了。孔子在郑国待的时间不长,最终去了陈国。在陈国,他待了有三四年,住在陈国贤大夫司城贞子家。这里要补充一点,就是孔子周游时一般都住在哪儿。在卫国,先是住在子路的内兄(妻兄)颜浊邹家里,后来又住在大贤蘧伯玉家里。

孔子在陈国时,陈国出了一件怪事:宫廷里落了一只大鸟。细看,鸟腿上还扎着一支箭,箭上写着“肃慎”两字。“肃慎”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现代有学者研究,认为肃慎是女真人、满族人的祖先,历史上的金朝和清朝就是肃慎的后代建立的。但在当时的陈国,君臣都有点儿抓瞎,不知道是哪儿来的箭,肃慎又是什么。正好孔子在,他们就拿了箭来问孔子,孔子看了一下,就说:“当年周武王灭了商以后,广泛联系天下各族,遥远的东北有一个民族叫肃慎,也臣服于周,他们专门向周王朝进贡笔直的箭,由箭杆和石制的箭镞组成,总长一尺有余。你们陈国是舜的后代,周武王当时把大女儿嫁给你们陈国的国君胡公满,在陪嫁物当中就有肃慎之矢。不信你们可以打开你们的金匮档案,是可以找到记录的。”陈国人就去查档案,果不其然。陈国人觉得孔子这个人真的是了不得啊,对历史的掌故,了解得那么多,好博学啊!

但是,陈国最终也没用孔子。还是那句话,博学的孔子,只要把自己的为政主张拿出来,摊在老贵族眼前,老贵族就要摇头了。

就在这段时间里,孔子想到了回家,回鲁国。但事实上孔子没有马上回鲁国,而是向南到楚国去了。

《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李山 著 天地出版社 2024年7月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